與此同時,全球供應鏈服務外包趨勢不斷增強。隨著供應鏈在企業間、產業間、國家間擴展和延伸,影響供應鏈質量的因素更加復雜,對供應鏈服務、供應鏈金融和供應鏈管理方案的需求日益增加,這些因素都促進供應鏈服務外包快速興起,使供應鏈服務業態創新成為全球供應鏈發展的重要趨勢。
更好融入全球供應鏈面臨諸多挑戰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不斷開放國內市場,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中國制造和服務逐步成為全球供應鏈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過不懈努力,我國已成為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供應鏈條。隨著我國制造業快速發展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中國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也不斷提升。在創新方面,我國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增長較快,已由2012年的1.97%提升到2018年的2.18%。但也要看到,長期以來,我國主要是通過合同制造、外包代工、外包組裝、貼牌生產、跨國采購等方式嵌入全球供應鏈,我國企業主要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和低附加值環節。當前,發達經濟體的跨國公司依然是全球供應鏈的主導者。更好融入全球供應鏈、增強我國在供應鏈國際規則和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仍面臨諸多挑戰。
一是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供應鏈龍頭企業。從國際經驗看,全球各行業領先企業均為供應鏈運作的佼佼者,作為供應鏈上的“鏈主企業”,他們能夠整合、協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資源,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相比之下,我國企業供應鏈管理水平相對不高、供應鏈競爭力還較弱。特別是由于我國各行業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導致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合作深度不足,供應鏈不協同的問題突出。
二是“走出去”企業合作意識薄弱、協同性不強。長期以來,由于我國服務業發展水平相對滯后,金融企業與物流企業、對外投資企業、外貿企業的協同不夠,我國企業“走出去”主要以“單兵作戰”為主,企業供應鏈上下游脫節,企業“走出去”的風險高、成功率低。隨著我國服務業快速發展和信息技術廣泛應用,金融企業、物流企業以及專業化供應鏈服務企業快速成長,但由于這些服務企業的國際經營經驗不足,與“走出去”的制造企業依然難以實現有效協同。這已經成為制約構建我國企業占據重要地位的全球供應鏈的重要因素。
三是供應鏈基礎設施和標準體系不完善。近年來,我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但部分地區交通、信息、通關等基礎設施建設仍不完善,特別是我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尚未完全形成,物流節點銜接不暢,多式聯運仍處于起步階段,不同運輸方式難以有效銜接,這都影響了供應鏈效率。同時,目前我國不同行業、不同環節之間的商品、信息標準不兼容,不同標準間數據傳輸和交互轉換的中間型平臺缺乏,也制約了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